中国创新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最近二级市场创新药板块的萎靡,让很多人觉得中国创新药如果出不了海就不行了或者没看头了,我们觉得这里面有个本末倒置的问题。


国内的创新药企首先是国内的账要算的回来,其次能不能出海它是一个潜在的亮点,或者说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

医药景气的第一驱动是深埋人性极其强烈的疾病恐惧和健康渴望,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更加凸显。

医保控费肯定是行业一个明确的结构性变量,但是很难动摇行业需求的根基。

过去这么多年,每隔一段时间的控费,对于医药行业来说,都是一个结构性的行业新陈代谢的过程。每一轮大级别的系统性控费,都伴随着整个医药产业大级别的转型和升级。

2011年双信封政策,限制了仿制普药的前景,加速了特药的发展。

2015年总额控费及相关政策,封杀了辅助用药的空间,加速高临床价值的治疗型产品发展。

2018年“4+7”集采,压抑了品牌仿制药的盈利预期,加速了创新药的发展。

2021年医保局入保谈判的偏向性控费,应该会打压内卷型跟仿me-too的未来预期,加速格局良好、可以满足“严重未满足医疗需求”的高价值新药的发展动力。

国内的创新药市场应该已经超过1500亿人民币,整体每年的增速还有15%-20%的增长,其中国产品的比重还在快速提升。

未来5年,国内市场诞生一批30-50亿甚至冲击百亿的大药是有可能的事情。

对于一家新兴药企,主打产品仅是国内就可以做到三四十亿后面还有七八个在研新药,而且未来还有出海的可能性,给个一两百亿港币甚至三四百亿的估值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关于国内创新药价格的问题。创新药里面有一两款很受关注的明星药降价很厉害,大家就想当然的觉得整个创新药的降价都很厉害,感觉大多数国内创新药的价格被PD-1和罕见病药的降价预期给“整体连坐”了。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梳理下来,还是有很多创新药的价格其实很好。

医保局对有明确临床价值,格局良好,针对大的危重疾病的创新药,医保局给的价格是很有诚意的。

比如说,BTK这样的小分子抑制剂,年费用超过十几万,它的制造工艺比单抗低多了,但它价格却比PD-1单抗价格高了很多。

此外,ADC的价格也非常不错。所以,创新药要“就事论事”,就产品论产品,不是看见PD-1降价多,罕见病降价多,就觉得所有创新药在国内的价格都不行了。 

最近市场比较难看,该反思反思,该坚持坚持,但是医药行业的长期前景和本土崛起的必然性都还在,冬去春会来。


文章来源:药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