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模式,亚盛医药与信达生物达成2.45亿美元战略合作

7月14日晚间,信达生物发布公告称,与亚盛医药开展多层面战略合作,以联合商业化第三代BCR-ABL抑制剂HQP1351,并对CD20抗体达伯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及CD47抗体IB188(letaplimab)和Bcl-2抑制剂APG-2575合作临床开发。此外,鉴于亚盛医药的前景具有增长潜力,信达生物将向亚盛医药认购新股份及认股权证。

微信图片_20210715141230.jpg

根据公告,信达生物通过其附属公司信达苏州,与亚盛医药及其全资子公司顺健生物(统称亚盛实体)订立一份合作及授权协议,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联合开发及商业化HQP1351。信达苏州及亚盛实体将共同负责HQP1351往后在有关地区内的研发工作。待新药上市申请(NDA)获批后,该两家公司将在有关地区进行HQP1351的共同商业化推广,并按照50%:50%对来自共同推广部分的利润进行分成。信达生物将发挥商业化渠道及肿瘤科专业商业化团队优势,与亚盛实体合作助力HQP1351上市后在各级医院和药房的多层次覆盖,造福有关地区内的癌症患者。

同时,双方同意就APG-2575与抗CD20单抗达伯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抗CD47单抗letaplimab(IBI188)就某些适应症探索展开临床合作和联合开发。

签署HQP1351合作及授权协议后,信达苏州将向亚盛实体支付3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取决于HQP1351达到若干开发注册里程碑,及获批在有关地区内销售时达到若干年度销售表现里程碑,亚盛医药将有资格获得累计不超过1.1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此外,信达生物将按照每股44.0港币认购亚盛医药价值5000万美元的普通股,并获股权认购权证,有权以每股57.2港币的价格认购亚盛医药价值5000万美元的普通股

亚盛医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杨大俊博士表示,很高兴与信达生物达成此次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意义非凡。HQP1351是亚盛医药在研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创新药物,他们希望通过与信达生物共享临床开发经验,加速其新适应症的拓增;并联合信达生物在血液肿瘤领域强大的商业化团队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APG-2575是全球第二个、中国境内首个明确看到疗效且具有"best-in-class"潜力的Bcl-2抑制剂,其与信达生物抗CD20单抗和抗CD47单抗的"大小分子药物强强联合"卓有潜力。信达生物此次对亚盛医药的战略股权投资,也体现了其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与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肯定,有助于公司加速推进多个在研产品的全球开发与上市。此外,亚盛医药与信达生物的这一战略合作将打造中国境内创新药企间全新的合作模式,非常期待双方的深度合作,这将加速中国创新药发展,并走向世界,造福更多患者。

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俞德超博士表示,很高兴与亚盛医药达成此次深度战略合作。这不仅为他们的管线增加了一款临近商业化阶段的独家创新产品HQP1351,而且在产品获批后,他们将充分发挥信达生物在商业化上的优势与亚盛医药进行合作推广;同时亚盛医药的后续产品与信达以CD47、CD20靶点为代表的抗肿瘤管线也具有潜在广泛的协同效应。此外,他们对亚盛医药丰厚的研发管线布局印象深刻,也希望通过此次股权领域的战略投资与他们的合作伙伴共同成长。他们期待与亚盛医药尽快开展后续合作,希望双方的创新疗法能尽快惠及广大患者。

微信图片_20210715141234.jpg

图片来源:123RF

HQP1351:是亚盛医药开发的一种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它对BCR-ABL以及包括T315I突变在内的多种BCR-ABL突变体有突出效果,可用于治疗一代、二代TKI耐药的CML患者。目前,HQP1351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被纳入优先审评,拟用于任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后并伴有T315I突变的CML慢性期或加速期的成年患者。早前,HQP1351还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达伯华:是信达生物和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共同合作开发的一款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属于重组人-鼠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2020年9月,达伯华在中国获批,适应症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D47单抗IBI-188(letaplimab):信达生物正在开发的一种以CD47为靶点的重组全人源IgG4单克隆抗体,可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并促进T细胞的交叉激活。2020年11月,IBI-188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适应症为初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APG-2575:是亚盛医药在研的新型口服Bcl-2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Bcl-2蛋白来恢复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细胞凋亡),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APG-2575是亚盛医药细胞凋亡产品管线的重要临床开发产品,也是首个在中国进入临床阶段的、本土研发的Bcl-2选择性抑制剂,其单药和联合治疗都具有较大治疗潜力与优势。